形容死的人很多的成语(39个)(形容死尸很多的成语)

xxmadmin 2024-08-02 09:00:12

形容死的人很多的成语(形容死尸很多的成语)(39个))

形容死的人很多的成语(形容死尸很多的成语):九泉之下,人寿年丰,借尸还魂,偶语弃市,入土为安,十室九空,堆垛死尸,尸居余气,尸横遍野,惨不忍睹,戴盆望天,掘墓鞭尸,暮气沉沉,枯骨之余,横尸遍野,民康物阜,流血千里,生死永别,生死肉骨,生死骨肉,白骨露野,糊里糊涂,裹尸马革,谏尸谤屠,起死人而肉白骨,起死回骸,超度众生,饿死事大,饿殍满道,饿殍载道,饿殍遍野,饿莩载道,马革盛尸,马革裹尸,起死人肉白骨,名登鬼录,残尸败蜕,鞭墓戮尸,面色如生。

1、九泉之下  jiǔ quán zhī xià

释义:九泉之下  九泉:地下最深的地方。人死后埋葬尸体的地方。

出处:《魏书 旧平王传》:“若为死鬼,永旷天颜,九洋之下,实深重恨。”  

2、人寿年丰  rén shòu nián fēng

释义:人寿年丰  人长寿;年成也好。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。

出处:南朝 梁 萧统《文选 潘岳》:“宜其民和年登。”李善注引作“人和年丰。”  

3、借尸还魂  jiè shī huán hún

释义:借尸还魂  迷信传说;人死以后灵魂可以借别人的尸体复活。比喻已经没落或死亡的事物又以另一种形式或名义出现。

出处:元 岳伯川《铁拐李》楔子:“岳寿,谁想你浑家将你尸骸烧化了,我如今着你借尸还魂,尸体是小李屠,魂灵是岳寿。”  

4、偶语弃市  ǒu yǔ qì shì

释义:偶语弃市  偶语:相对私语;弃市:在闹市执行死刑。指在暴政下,二人相对私语也会遭到杀身之祸

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秦始皇本纪》:“有敢偶语《诗》、《书》者,弃市。”  

5、入土为安  rù tǔ wéi ān

释义:入土为安  旧时土葬;人死后埋入土中;死者方得其所;家属方觉心安。

出处:清 吴趼人《胡涂世界》:“舍妹已断了气,也该出殡了。在家虽好,但一则火烛当心,二者死者亦可以早些入土为安。”  

6、十室九空  shí shì jiǔ kōng

释义:十室九空  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。

出处:晋 葛洪《抱朴子 用刑》:“天下欲反,十室九空。”  

7、堆垛死尸  duī duò sǐ shī

释义:堆垛死尸  堆垛:堆积;死尸:死人尸体。比喻文章一味拾取陈腐冷僻的典故,堆砌成文

出处:宋·许凯《彦周诗话》:“凡作诗若正尔填塞,谓之‘点鬼簿’,亦谓之‘堆垛死尸’。”  

8、尸居余气  shī jū yú qì

释义:尸居余气  余气:最后一口气。象尸体一样但还有一口气,指人将要死亡。也比喻人暮气沉沉,无所作为。

出处:《晋书 宣帝纪》:“司马公尸居余气,形神已离,不足虑矣。”  

9、尸横遍野  shī héng biàn yě

释义:尸横遍野  尸:尸体;横:杂乱;遍:到处。尸体布满四野;形容死人极多。

出处: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39回:“直杀到天明,却才收军。杀得尸横遍野,血流成河。”  

10、惨不忍睹  cǎn bù rěn dǔ

释义:惨不忍睹  睹:看。情景凄惨;使人不忍看下去。

出处:清 黄小配《洪秀全演义》:“尸首堆积,惨不忍睹。”  

11、戴盆望天  dài pén wàng tiān

释义:戴盆望天  头上顶着盆子看天。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,愿望不可能达到。

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,故绝宾客之知,亡家室之业,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,务一心营职,以求亲媚于主上。”  

12、掘墓鞭尸  jué mù biān shī

释义:掘墓鞭尸  挖开坟墓,鞭打尸体。形容凶恶或仇恨很深

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伍子胥列传》:“伍子胥求昭王,既不得,力掘楚平王墓,出其尸,鞭之三百,然后已。”  

13、暮气沉沉  mù qì chén chén

释义:暮气沉沉  形容精神萎靡不振,缺乏朝气

出处:范文澜《中国通史》第四编第一章第四节:“久已有志于改革的王安石,受命执政,生气勃勃,但朝廷却是暮气沉沉。”  

14、枯骨之余  kū gǔ zhī yú

释义:枯骨之余  枯骨:白骨,引申为死人。比喻垂死的人

出处: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四卷:“华存卑贱,枯骨之余。自处尘垢,久染浊秽。”  

15、横尸遍野  héng shī biàn yě

释义:横尸遍野  杀得到处都是尸体

16、民康物阜  mín kāng wù fù

释义:民康物阜  人民平安,物产丰富。

出处:清 郑观应《盛世危言 吏治下》:“可见当时君明臣良,民康物阜,致治之隆非无故也。”  

17、流血千里  liú xuè qiān lǐ

释义:流血千里  形容死伤非常多。

出处: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魏策》:“天子之怒,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。”  

18、生死永别  shēng sǐ yǒng bié

释义:生死永别  指活人与死人永远分离

出处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57回:“呜呼公瑾,生死永别。”  

19、生死肉骨  shēng sǐ ròu gǔ

释义:生死肉骨  生、肉:用作动词。使死人复生,白骨长肉。形容恩惠极大。

出处: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苟使意如得改事君,所谓生死而肉骨也。”  

20、生死骨肉  shēng sǐ gǔ ròu

释义:生死骨肉  使死人复生,白骨长肉。形容恩惠极深厚

出处:唐·颜真卿《谢户部侍郎表》:“生死骨肉,受赐已深。”  

21、白骨露野  bái gǔ lù yě

释义:白骨露野  露:暴露;野:野外。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。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

出处:三国 魏 曹操《蒿里行》诗: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。”  

22、糊里糊涂  hú lǐ hú tú

释义:糊里糊涂  认识模糊;不明事理。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。

出处:曾朴《孽海花》第三回:“难道龚定庵就这么糊里糊涂的给他们药死了吗?”  

23、裹尸马革  guǒ shī mǎ gé

释义:裹尸马革  革:皮革。用马皮包裹尸体。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。

出处:宋·陆游《陇头水》:“男儿坠地志四方,裹尸马革固其常。”  

24、谏尸谤屠  jiàn shī bàng tú

释义:谏尸谤屠  向尸体劝谏,向屠伯指责杀牲的过失。比喻劝谏无济于事

出处:唐 柳宗元《天对》:“幽祸挐以夸,惮褒以渔。淫嗜筏杀,谏尸谤屠。”  

25、起死人而肉白骨  qǐ sǐ rén ér ròu bái gǔ

释义:起死人而肉白骨  把死人救活,使白骨再长出肉来。比喻给人以再造之恩。也比喻言词委婉动听,将死的也说活了。

出处:《国语 吴语》:“君王之于越也,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。”  

26、起死回骸  qǐ sǐ huí hái

释义:起死回骸  使死人或死东西复活。形容医术高明。比喻挽救了看来没有希望的事情

出处:宋·范成大《问天医赋》:“窃闻大神,天医之王。范围堪舆,运平阴阳;起死回骸,斡旋天藏。”  

27、超度众生  chāo dù zhòng shēng

释义:超度众生  佛教用语。用念经来使死人脱离苦海。也泛指做善事。

出处:明·方汝浩《禅真逸史》第七回:“昨晚道场圆满,正要回来,女众们都劝我道:‘千难万难出来一次,夜间钟法上放焰火超度众生,极有功德,怎的不看看去?’”  

28、饿死事大  è sǐ shì dà

释义:饿死事大  饿死人是件大事

出处:清 田北湖《与某生论韩文书》:“况贫能病人,饿死事大,不惟利禄之见,尽人难免。”  

29、饿殍满道  è piǎo mǎn dào

释义:饿殍满道  殍:饿死的人。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。形容饥荒灾祸严重,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。

出处:汉·仲长统《昌言·损益篇》:“坐视战士之蔬菜,立望饿殍之满道,如之何为君行此政也。”  

30、饿殍载道  è piǎo zài dào

释义:饿殍载道  饿殍:饿死的人;载道:满路都是。形容到处都是饿死的人。

出处: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85回:“道德沦丧,法度凌夷,匪党纵横,饿殍载道。”  

31、饿殍遍野  è piǎo biàn yě

释义:饿殍遍野  殍:人饿死后的尸体。饿死的人到处都是。形容老百姓因灾祸饥馑大批饿死的悲惨景象。

出处:先秦 孟轲《孟子 梁惠王上》:“庖有肥肉,厩有肥马,民有饥色,野有饿莩,此率兽而食人也。”  

32、饿莩载道  è piǎo zǎi dào

释义:饿莩载道  莩:饿死的人。载道:满路。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。形容饥荒灾祸严重,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。亦作“饿殍载道”、“饿殍满道”。

出处:清·钱泳《履园丛话·旧闻·席氏多贤》:“迨父殁未几,适当明季,蝗旱不登,饿莩载道。”  

33、马革盛尸  mǎ gé shèng shī

释义:马革盛尸  见“马革裹尸”。

出处:金·何宏中《述怀》诗:“马革盛尸每恨迟,西山饿踣更何辞。”  

34、马革裹尸  mǎ gé guǒ shī

释义:马革裹尸  革:皮;皮革;裹:包。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。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。

出处: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马援传》: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?”  

35、起死人肉白骨  qǐ sǐ rén ròu bái gǔ

释义:起死人肉白骨  把死人救活,使白骨再长出肉来。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。

出处:《国语·吴语》:"君王之于越也,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。"  

36、名登鬼录  míng dēng guǐ lù

释义:名登鬼录  鬼录:也叫“鬼箓”,旧时迷信的人指冥间死人的名册。名字已登上鬼录了。指人将要死亡或已经死亡。

出处:三国·魏·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"顷撰其遗文,都为一集,观其姓名,已为鬼录。"  

37、残尸败蜕  cán shī bài tuì

释义:残尸败蜕  残:破损的;败:败坏了的;蜕:昆虫脱的皮。残损的尸体,败坏了的躯壳。形容腐烂的骸骨。

出处:清·洪昇《长生殿·冥追》:"就是果然埋下呵,还只怕这残尸败蜕……"  

38、鞭墓戮尸  biān mù lù shī

释义:鞭墓戮尸  鞭:鞭打;戮:杀戮。把死人从墓里挖出来,加以鞭打和杀戮。形容报恨雪耻的极端举动。

出处:《史记·伍子胥列传》:"及吴兵入郢,伍子胥求昭王。既不得,乃掘楚平王墓,出其尸,鞭之三百,然后已。"  

39、面色如生  miàn sè rú shēng

释义:面色如生  指死人的脸色象活着时一样。

出处: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"免胄入狄师,死焉。狄人归其元,面如生。"  

tag标签: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